【明日大嶼】工程師推算造價已逾萬億 質疑政府嚴重低估或刻意壓低造價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03/24 15:20

最後更新: 2023/03/24 20:26

分享:

分享:

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-陳可淳(右二),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-潘焯鴻(左二),天文台前台長-林超英(左一),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-伍美琴(右一)。(陳國峰攝)

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-陳可淳(右二),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-潘焯鴻(左二),天文台前台長-林超英(左一),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-伍美琴(右一)。(陳國峰攝)

明日大嶼的公眾諮詢期尚餘一周,綠色和平今(24日)連同前天文台長林超英、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潘焯鴻等專家發表《明日大嶼廿質問》,質疑政府低估明日大嶼工程造價,推算包含洪水橋及東涌的道路系統,工程截止去年中的造價已逾萬億;同時質疑政府嚴重低估人工島潛在氣象風險,強調明日大嶼「難言宜居」。

政府最新就明日大嶼工程的估價為5,780億元,不過潘焯鴻發現,政府的估價沒有參考最近的同類工程造價,且以15%工程價格漲幅計算造價,與土木工程署23%的指數相差8%,同時也無故剔除部分明日大嶼運輸基建的造價,如P1公路欣澳至大蠔及11號幹線欣澳至洪水橋的主要幹線道路,及三個人工島上的「環保集體運輸系統」等。他加入被剔除的基建、參考石鼓洲填海工程及屯赤隧道等近期同類型工程造價,並以土木工程署指數重新估算,發現截至去年中造價已達10,453億元,即使剔除洪水橋及東涌道路系統,造價也達8,978億,質疑政府刻意壓低估價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。
目前時間 0:00
總共時間 0:00
載入完畢: 0%
串流類型 直播
剩餘時間 0:00
 
1x
    • 章節
    • 關閉描述, 選擇
      Advertisement

      另外,政府一直指「非浚挖填海」是環保填海,潘焯鴻反駁,不論哪種填海方法,皆須先進行圍堰工程,即在填海的周界以鋼板或鋼筒建成海牆,把當鋼板打到海床,除直接破壞海床,亦難以避免翻起海泥,令水質變得混濁,保護瀕危石珊瑚基本上是空談,而現時的三島方案也增加了海牆的總長度,意味翻起海泥的次數將倍增。

      對於政府一直強調增設海堤和設立緩衝區足以應對極端天氣,林超英重申,緩衝區頂多能抵禦暴風中巨浪帶上岸的海水,未能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,形容是「蒙混過關」,而面對海平面上升始終要耗費不少來建造海堤,惟現時完全不知海水上升引起的各種工程需要具體開支為何,實際與「無底洞」無異。

      發展局日前發文指很多先進國家均參考聯合國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」(IPCC)的評估報告,推算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幅度,作為設計依歸,目前該評估報告的推算最長遠也只是以2150年為止。林超英批評政府做漏功課,指事實上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已推算至2300年,報告並指出在高碳排放的情境下,不能抹煞2300年的海平面會較1900年上升15米的可能性。他並回應發展局指,舊沿岸區確實需要防禦海水上升,反問為何要製造新的海岸線,置市民於未知風險。

      林超英同時質疑當局指Y型水道設計能有效降低熱島效應無科學基礎,強調熱島效應應倚靠源源不絕的海風,Y型水道的狹窄水面沒有此功能,而當背景風速高的時候,水道下風的地方只會受到上游另一個島內陸的熱空氣影響。他批評政府過分倚重不懂氣象的工程界,「外行人管內行人」,試圖以「工程上技術可行」凌駕科學理據。

      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就指出,明日大嶼的規劃密度是新市鎮的2.8倍,同時也高於市區平均密度,實際難言「宜居」。她又強調,填海並不符合21世紀的規劃設計原則,現時講求生態文明,避免破壞環境,政府鍾情填海只是「多輸方案」。她並提出,佔香港面積8成的新界土地仍未善用,應優先規劃發展,而非再浪費資源製造另一個環境破壞,尤其如此大肆破壞也只能提供1000公頃土地,新界的潛質「大很多」,呼籲政府勿再不敢碰及冷處理。

     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      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      記者:黃小冰

      分享: